188体育平台_360足球直播

图片

/----------------文字替换(本行格式为注释,仅用于方便查看,下同)----------------/

图片

您的位置:首页 > 中医常识 > 中医理论 > 邪正盛衰

邪正盛衰

邪正盛衰,是指在疾病过程中,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。邪气侵犯人体后,人体的正气即与其相互斗争,一方面是致病邪气对机体的正气产生损害作用,另一方面是人体正气对致病邪气产生相应的对抗,并消除其不良损伤的作用。邪正斗争的消长盛衰,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转归,同时还决定着病证的虚实变化。因此,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矛盾,从一定意义上说,疾病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。

一、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

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变化,形成了患病机体或实或虚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,决定了疾病的虚实性质。其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虚性或实性病理,而且在病程长、病情复杂的情况下还会形成多种复杂的虚实病理变化。因此,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包括虚实病机和虚实变化两个方面。

1、虚实病机

实:实,指邪气亢盛,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,即所谓“邪气盛则实”(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)。邪实的形成原因,一是六淫、疫气、毒邪等外邪的入侵;二是体内有病理产物及有形之邪的滞留,如水湿痰饮、瘀血、结石、食积、虫积、燥屎等;三是由于情志内伤等原因导致的滞气,或内生之火热、寒湿等。实证,是指在疾病过程中,由于致病邪气亢盛,机体正气尚未虚衰,正邪相争剧烈,病理反应明显,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亢奋、有余、不通为主要特征的实性病理变化的证候。常见的有邪热内蕴、痰浊壅盛、食积不化、水湿阻滞、瘀血内阻、腑实不通等病证,表现出壮热、狂躁、声高气粗、痰涎壅盛、腹痛拒按、二便不通、脉实有力等症状。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疫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,或由于痰湿、水饮、食积、结石、气滞、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。

虚:虚,指正气不足,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,即所谓“精气夺则虚”(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)。正气不足,包括机体的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等物质的亏损及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衰退和抗病能力低下等。正虚的形成原因,一是先天亏虚,禀赋不足;二是后天饮食失宜或过度劳伤等;三是见于疾病的后期或慢性疾病,日久耗伤人体的正气。虚证,是指在疾病过程中,由于机体正气衰弱,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减退,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,故难以出现邪正斗争剧烈的病理反应,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虚弱、衰退、不固为主要特征的虚性病理变化的证候。常表现出形体消瘦、神疲乏力、面容憔悴、心悸气短、动则气喘、自汗盗汗,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、脉虚无力等症状。虚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后期或恢复期和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过程中,以及先天不足,素体虚弱,或年迈体虚之人。

2、虚实变化

邪正的消长盛衰,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或虚或实的病理变化,而且在某些长期、复杂的疾病过程中,还会出现虚实病机的错杂、虚实证候的转化以及虚实本质与表象之间的真假等变化。

虚实错杂:又称“虚实夹杂”,是指在疾病过程中,邪盛和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。其临床表现特点是虚性征象与实性征象错杂兼见。由于正虚和邪盛的主次不同,又有实中夹虚、虚中夹实和虚实并重三种情况:

①实中夹虚:是指以邪实为主,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。多由于实性病变失治、误治,以致病邪久留,损伤人体正气而形成。例如外感热病的发展过程中,由于邪热炽盛,伤津耗气,从而形成热盛而气津两伤之证。临床表现既有外感病实热炽盛的壮热、面赤、便秘、舌红、脉数有力的邪实见症;又兼见口干舌燥、大渴引饮及乏力等津伤气虚的表现。

②虚中夹实:是指以正虚为主,兼夹实邪结滞的病理状态。多由于正虚而致体内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、水湿、瘀血等积聚而形成。如脾阳不振,运化失职所致的水肿,既有脾虚不运的神疲纳差、食后腹胀、四肢不温等症状,又有水湿内停,发为浮肿等表现。

③虚实并重:是指正虚和邪盛难分主次的病理状态。如久病咳喘之人,既有肺脾气虚之咳喘无力、纳少倦怠症状,又有胸闷、咯痰量多之邪实表现。虚实错杂总是在疾病的虚实转化过程中形成的,故必须明确正虚与邪实的因果关系,区别虚实之孰多孰少,以确定虚实之主次。另外,由于病邪所在部位与正气受损部位的差异,尚有表虚里实、表实里虚、上虚下实、上实下虚的不同病理变化。

虚实转化:指在疾病过程中,由于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,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等所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的过程,主要有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两种情况。由于虚实转化属于疾病传变中“病性转化”的范围,故其内容详见下节病性转化部分,这里不再重复。

虚实真假:指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,其临床表现出现了一些与其病机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的病理状态。可分为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。

①真实假虚:古称“大实有羸状”,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,但临床表现出某些类似虚羸的假象。此多由热结肠胃,痰食壅滞,湿热内蕴,或大积大聚等实邪结聚于内,致使经脉阻滞,气血不能畅达于外所致。如热邪结聚于肠道的里热炽盛证,一方面可见到腹胀满硬、疼痛拒按、大便秘结、潮热、谵语等实性症状;同时又有因阳气被郁滞,不能布达肌表的面色苍白、四肢逆冷、精神萎靡等类似虚寒的假象。

②真虚假实:古称“至虚有盛候”,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,但临床表现出某些类似实证的假象。此多因正气虚损至极,脏腑功能衰退,推动、气化、激发无力所致。如脾虚运化无力,可见脘腹胀满、疼痛等假实征象。又如阳气极度衰绝,以致虚阳外越时,可见精神兴奋,面红如妆,烦躁不宁的假实之象。

总之,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,病机的虚与实不是单纯的、静止的、绝对的,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,虚与实也常互为因果而相互转化,并在转化过程中呈现出虚实错杂的局面;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尚可出现病证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虚实真假的病理变化。因此,临床分析病机时,应以动态的、相对的观点来认识疾病,分析病机的虚实,透过现象准确地把握邪正盛衰的情况,从而正确地确定病机的虚实变化。

二、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

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,由于邪正斗争,使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断地发生盛衰消长的变化。这种邪正盛衰变化,对疾病发展的趋势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

1、正胜邪退

正胜邪退,是指在疾病过程中,正气奋起积极抗御邪气,正气战胜邪气,而邪气日益衰减或被驱除,疾病趋于好转和痊愈的一种转归,也是许多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结局。此多由于患者的正气比较旺盛,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,或能及时得到正确治疗,或两者兼而有之所致。邪气受到遏制或被驱除,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即告终止或消失,机体脏腑、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逐渐得到修复,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等被耗伤的物质逐渐得到补充,机体的阴阳在新的基础上又获得了相对平衡,疾病即告痊愈。

2、邪去正虚

邪去正虚,是指在疾病的后期,邪气已被驱除,病邪对机体的病理损害已经停止,但正气耗伤,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。此多因邪气亢盛,病势较剧,正气耗伤较重;或攻邪措施猛烈,如大汗、大吐、大下等,使正气大伤;或正气素虚,感邪后重伤正气等所致。多见于急、重病的恢复期,一般趋向好转、痊愈。

3、邪胜正衰

邪胜正衰,是指在疾病过程中,邪气亢盛,正气渐衰,机体抗邪无力,疾病趋于恶化,甚至死亡的一种转归。此多因机体正气虚弱,抗邪无力;或邪气炽盛、失治、误治等,致机体抗邪能力日渐低下,不能制止邪气的侵害作用,机体受到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加重,则病情日趋恶化。若进一步发展,正气大衰,邪气独盛,脏腑、经络、气血等的生理功能严重衰惫,则可致阴阳离绝,生命活动终止。外感热病过程中,亡阴、亡阳的病理改变,即是邪胜正衰的典型表现。

4、邪正相持

邪正相持,是指在疾病过程中,正气不甚虚弱,而邪气也不十分毒烈,邪正双方势均力敌,相持不下,致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一种病理过程。此时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,邪气可以滞留于一定的部位,既不能消散,也不能深入传化,称之为“邪留”、“邪结”。邪正相持的态势具有不稳定性,随时都可能被打破,必因邪正的盛衰变化而发生向愈或恶化的转归。

5、正虚邪恋

正虚邪恋,是指在疾病过程中,正气已虚,余邪未尽,正气一时无力驱除未尽之余邪,邪气留恋不去,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。此多由于在邪正斗争过程中,正气虽未至溃败,但已因邪气的耗伤而削弱;邪气由于经过正气的奋力抗争,也趋于衰微,邪正双方处于非激烈性抗争的一种相持不下的病理状态。因此,正虚邪恋可视为邪正相持的一种特殊病机,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后期,且常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,或慢性病经久不愈,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疾病发展至正虚邪恋阶段,一般有两种发展趋势和转归:一是在积极合理的治疗和调理下,促使正气增强,余邪散尽,则疾病好转或痊愈;二是治疗和调养不当,或因病邪的性质黏滞缠绵,难以驱除,致使正虚日久不复,邪气长期留恋不去,则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疾病,或留下后遗症。

分享到:
上一篇:发病形式都有哪些   下一篇:经络的概述
>> 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