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8体育平台_360足球直播

图片

/----------------文字替换(本行格式为注释,仅用于方便查看,下同)----------------/

图片

您的位置:首页 > 中医信息 > 中医新闻 > 无悔的中医人生

无悔的中医人生

2011年9月7日,正是初秋时节,天高气爽,京郊大地,丰收在望。我们四位研究药膳同志,驱车前往京郊考察传统工艺加工的“石磨面”。上车不一会儿,著名药膳专家、北京中医药大学翁维健教授赠送每人一本新书《明医之路道传薪火——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从医回顾及学术精华集(第一集)》(北京出版社,2011年6月)。接过书,我顾不上欣赏车窗外的秋景,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,目不转睛。

《编者的话》为这本书开篇,内中引起我阅读兴趣的,至少有三点:一是书中八位作者的年龄,都在73岁以上,他们都在三个月内写出自传体的文稿,全书29万字,平均每人3万多字;二是目录的编排,以作者年龄为序,长者在前,幼者在后,体现“长者为尊”;三是作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的经历不同,有的临床几十年,有的教学大半生,有的从政多年,还有的是行政工作和医药业务“双肩挑”,但都一直在做中医药这篇“大文章”。

该文作者翁维健,是我敬慕已久的药膳专家。他1933年出生,1952年毕业于天津药学专科学校,1956年成为第一批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。1982年开始提议创建中医养生康复专业,1984年开始筹备,1986年获得批准,1987年开始招生。这5年间,还有中医养生学、中医康复学、中医饮食营养学等15门专业课程的设置、《教学大纲》的拟定、教材的编写、实习点的选定,等等,“处处不可没此翁”——翁维健是这个专业最早的提议者、筹备工作负责人、第一任主任。

翁维健退休后继续活跃在养生保健学的学术研究和科学普及第一线。从出版社到报刊社,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台,从纸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各地举办的讲座,仍是“养生保健找此翁”。翁维健对此的感觉,写在了《明医之路道传薪火》里:“我参与,我奉献,我快乐!”

考察“石磨面”归来的路上和当晚的台灯下,我读完《明医之路道传薪火》,走近本书另外七位作者:《眼科生涯追忆》作者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眼科研究课题评审专家祁宝玉;《深研医道勉而不息》作者、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沛;《中医药对世界各族裔人群都有效》作者、曾被聘为美国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的石国璧;《回眸从医路静思中医情》作者、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晁恩祥;《恩师教诲感悟致道》作者、2008年被授予“河北十二大名医”称号的李士懋;《矢志岐黄老而弥坚》作者、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肝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钱英;《崇尚国故追思前贤》作者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。

拜读他们的文章,联想此行考察传统石磨及其磨制的“原生态面粉”,两者都有“回顾”之意。回顾是为了继承。只有在继承的前提下,中医文化和面食文化才能大发展大繁荣。

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批大学生1956年入学时,全年级学生123人,因病、因事等原因休学、退学、转学的23人,6年学习期满毕业100人。《明医之路道传薪火》在“综述”中这样写及这100人:“这100人中,没有一人改行,全部是‘铁杆’中医。”

也令人欣喜的是,《明医之路道传薪火》还将陆续出版第二集、第三集……充分展示这些“铁杆”中医无悔的中医人生。

分享到:
上一篇:应怎样发展中医文化   下一篇: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
>> 返回首页